12月9日,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1918.HK)披露了2021年经审计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融创全年合同销售额5973.6亿元,同比增长4%,营收1983.9亿元,核心数据保持稳定。
受行业极端环境和对资产价值评估的谨慎态度影响,融创大幅计提各类减值准备约520亿元,直接影响了盈利指标。毛利和核心净利润分别为-17.9亿元和-253亿元;净资产1246.7亿;剔除减值影响后的核心营业利润为125.7亿元。
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性紧张大规模蔓延。据不完全统计,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和物业企业有近30家企业年报迟报。融创等企业率先爆料并发布2021年年报,不仅传递出公司恢复稳健经营的积极信号,也给行业信心打了一剂强心针。
负责融创年报审计的审计师是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李欣德豪,长期服务于保利地产、贵州茅台等企业。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特殊环境等因素,今年以来,房企的审核程序普遍受到更严格的标准。
由于融创目前的债务重组方案尚未最终确定,李欣德豪根据相关审计准则对债务重组导致的公司持续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未作评论,但充分认可2021年综合财务报表的其他内容。“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一旦融创债务重组完成,审计师应该会对融创未来年报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一位金融机构分析师表示。
“目前审计人员给出的评价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说明融创运营扎实,在严格的审计下依然经得起推敲。”上述分析师认为,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融创大规模减值后,净资产超过1200亿元,归母净资产超过800亿元,可见公司基础雄厚,复苏基础良好。
行业下滑以来,融创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如推进债务展期和整体重组,寻求与资产管理公司或金融机构合作获得新的融资,稳定运营确保项目交付,改善公司流动性压力和财务状况。目前,各项措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融创已成功展期境外债券和境内公募债券49.7亿元,展期贷款259.6亿元。
在发布年报的同时,融创也发布了境外债务重组重大进展公告。公告称,根据初步重组框架,包括30亿至40亿美元及部分股东贷款在内的现有债务将转换为普通股或股权挂钩工具;剩余的债务被兑换成以美元计价的新的公共票据,期限为2至8年。
据知情人士透露,经过与债权人团几个月的沟通协商,融创海外债务重组进展顺利,重组框架已初步得到大部分债权人认可。海外债务重组取得重大进展,与融创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也体现了债权人对融创发展前景的认可。一旦重组成功,融创未来几年的流动性压力将大大缓解,整体财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在行业回暖大潮下,公司将加速回归良性健康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融创正在积极推进国内公募债券的整体重组。最近,它已经发布了针对债券持有人的国内债务重组计划,并将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对延期计划进行表决。一旦该计划获得通过,融创将成为又一家完成
在“保交付、保民生”的政策背景下,融创积极承担主体责任。2022年1-11月累计交付约15万套,交付量保持行业前三。下半年,随着地方房地产纾困资金的落地,融创在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济南等20个城市的近70个项目,已经积累了超过100亿的纾困资金。
20世纪以来,“优化疫情防控20条”和“金融16条”的相继出台,给市场注入了极大的信心。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筑底和化解风险的关键时期。以信贷、债券、股权为支撑点的政策“三箭齐发”,形成利好资金的叠加效应,全力支持房企融资。在政策的温暖下,资产优质、基础雄厚、态度积极的融创也有望获得更多融资支持,加速整体业务复苏。